楞伽经69:学佛就是在转化的工程里面要肯舍、肯布施、肯牺牲
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楞伽经(二)22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u07335ke3yf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楞伽经(二)22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请合掌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362页《楞伽经》的经文这么说:【大慧白佛言:“世尊,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?”佛告大慧:“菩萨一阐提者,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,毕竟不般涅槃,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。”】
说:“大慧白佛言”,这么说,说:“世尊”,此中,个中的道理是什么?为什么叫做叫做毕竟不般涅槃?不入这个“般”。也有解释作“大”,大般涅槃,那么这个般涅槃就是大般涅槃,大智慧能到不生不灭的彼岸,清净的彼岸,不般涅槃这里面是什么道理?为什么叫做毕竟不入大般涅槃呢,说“佛告大慧:菩萨一阐提者,”菩萨是权巧示现的,他不是真正的一阐提,断善根的一阐提,而菩萨,大菩萨知一切法本来就是大般涅槃,所以毕竟并没有入所谓的涅槃,有入就变成有出,所以不会头上安头,本来就涅槃。这法界性,就是涅槃性。涅槃性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法界性,法界性就是众生性,从来不增,从来也不减,这是佛体悟到人生宇宙究竟的真理。“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”“非”就是不同于,这不同于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,(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)这是实在造恶业的一阐提,“一阐提”断善根的众生。
【注释】“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:”“云何”即何者之义,谓此二种阐提人中,哪一种人为毕竟不般涅槃?“本来”就是从本以来。诸位,如果你这“本来”两个字体会得出来,也就是万法本来就是涅槃,本来就没有增减,而是因为你妄动才认为有我的执着,还有我所有的东西,所以修行、学佛,其实就是生命的一种身心的转化的一种工程,一种工程。一般人不懂得无我,也不肯牺牲,所以他没有办法转变这个色身,变成无量的善根福德的果报身,转化不过来,死执不放的人就没有办法转化。所以为什么要学佛,就是生命当中重大的转化工程,就是身跟心,心转成无上的大觉悟心,身转成能舍,完全不住着,不住这个相。那么这个转化工程,佛就做得最彻底,他转化成功了,就不再轮回。又具足无量善根,福慧都具足,所以在佛教,其实只有一句话,肯放下的人,得菩提。肯布施的人,能转化,就是这样子重点。
【义贯】“大慧白佛言:“世尊,此”二种一阐提人“中”何者(“云何”)为“毕竟不”入“般涅槃?佛告大慧:菩萨一阐提者”,这是权巧实现的,了“知一切法”从“本”以“来”即为“般涅槃”相“已,这个“本”就是不能言说,也不能讲无量劫来,就不可说无量劫前,这是方便说,这从本以来,也就是没有任何语言、动念、妄想,那个当下,叫做从本以来,讲无量劫以来,那还是一种时空的一个比较,所以从本以来,也不能说久远劫以来就是具足有真如的德相,“本”就是不可说的意思,没有一个开始,没有一个终点,这个叫做“本”,“毕竟不”更复入“般涅槃,而非舍一切善根”之实“一阐提”者毕竟不入般涅槃“也”。”
363页。【“大慧,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,复以如来神力故,或时善根生。所以者何?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。以是故,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。”】
说:大慧,纵然是舍一切善根,这种断善根的一阐提,只要他有机会、有因缘,常复以如来神力加持,那么简单讲,有所求于佛菩萨,然后咧,佛菩萨也有应了,有时候是善根的发现,时空不一样,常复以如来神力的加持,求佛菩萨加被,欸,或时善根生,善根生就怎么样?就懂得趣向涅槃之道,换句话说,如来的加持力是非常重要的,换句话说,一个人自觉圣智的功夫,就凡夫来讲,他有百分之五十,那么佛再加被的话,就变成百分之一百,那么佛加被有两股力道,两股力道也就是,一、透过自己的念佛,至诚恳切的拜佛,用功发心,佛会加被这样的一个善人、菩提心的人。第二个、透过大修行人,借重大修行人的力量,因为大修行人,心就是佛,那么双手就是佛手了,那么慈悲心就是佛的眼,所以借重于大修行人的一种灌顶加持,这个也算是一种很重要的增上缘,所以我看这个中国大陆,或者台湾,现在可能有看过一些经典,当然师父是凡夫、平凡人,他每次来,因为找不到佛,佛坐在这边也不会动,“师父,你帮我摩个顶。”那我们当然就是求佛加被师父,那我们就给他传达一个佛陀感应的讯息,有的人确实是很感应的,所以啊,虽然是说,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,但是复以如来加持,然后,或时善根而生,趣向于涅槃之道,说为什么呢?是说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,以是之故呢?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,菩萨一阐提,一阐提就是菩萨示现不成佛,在这里就是当作这样解释,菩萨一阐提就是,菩萨是方便示现不成佛的这种一阐提,权巧方便,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成熟众生,这一句话可就是很重点啦,成熟众生啊,因为这个善根,它是必须要一步一步来,慢慢地成长,就像一棵树,浇水啊、肥料啊、阳光啊、水份啊、除草啊,一步一步来。菩萨示现了不成佛的一阐提,此是为了成熟一切众生,所以不般涅槃。
【注释】“或时善根生”:或有时偶发菩提心,善根生起,而得证涅槃。“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”:如来虽示现入于涅槃,然如来法身常住不动不坏,竖穷三际,横遍八方,无不周圆,一切众生所行,如来悉知悉见,根机至时,化身千百亿,而为度脱,是故如来实不舍一切众生而入于涅槃也。是故经首大慧之赞偈云:“一切无涅槃,无有佛涅槃,无有涅槃佛。”这句的意思就是一切并没有所谓的涅槃,因为万法本来就空,本来就涅槃,也没有所谓佛入涅槃,第一句就是,无有佛涅槃,这个佛的底下加一个“入”,就看得懂,无有佛入涅槃,然后,无有涅槃佛,那涅槃上面再加一个“在”,无有在涅槃中之佛,那么,这样就看得懂了,无有佛入于涅槃。第一句话,无有佛入于涅槃,也无有在涅槃中的佛,就是这样看。此句唐译作:“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。”所以在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启示,就是你不要去厌恶众生,那些很烦的众生,他一定有做了一些举动,哎呀,让你实在很困惑,有的接近像神经病一样的,那没有关系,没有关系,在佛教里面,他都会这样子的,不管到哪一个道场,统统会有碰到这样子的困扰。
“以是故,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”:由于实法一阐提人,有时因缘到的时候,如来会以神力加持,使之生起善根,这时菩萨便把握时机,方便教化成熟之,令至涅槃。所以菩萨就是为了常能成熟成就一切众生至于涅槃安稳之处,故自身不入般涅槃。所以在这里就再一次的提醒,我们以一般凡夫来讲,自己的修行、觉悟占50%,如来的神力加持占50%,一半一半,如果你是六祖,那就不用,自性就是佛了,那么在这里有重要的启示,所以为什么说安乐妙宝它是如此地重要,这全部就是佛的如来神力加持,所以修安乐妙宝那个特别地感应,有的病好了,有的业障消了,有的越修就越漂亮,有的人越修存款的金钱就越来越多,欸,不错,所以佛的加被是不可思议的,千万不要说:“哎呦,我本身自性就是佛。”可惜你还不是!讲一讲而已,用说的而已啊!
【义贯】“大慧”,即使是“舍一切善根”的“一阐提者”,常“复以如来神力”加持“故,或”有“时善根生”起,而得趣向涅槃道。“所以者何?谓如来”实“不舍一切众生故。在这里要补充就是,如来不舍一切众生,那么我现在还不要叫你做到这种程度,你先不要厌恶一切众生,不舍一切众生,就是要救他,你没有能力救他,你先不要厌恶,因为那个厌恶众生,会产生自己内心里面的不能升华,困死自己,我们学佛是要转化自我嘛,动一个恶念,厌恶的念头,那就变成困死在那个地方,心灵没办法转化,所以你的修行有没有进步,就看,说:“哎,你以前这个人,实在是很讨厌的人,每次一定非要说他几句坏话不行,可是你现在看到他,等于没有什么增减,你的境界不一样了,你升华了,你进步了,师父赞叹你,以前看,不说他几句还日子很难过咧,现在,咦,法法平等,佛菩萨都不舍一切众生,我怎么可以看到这个厌恶的众生,产生厌恶感呢?应该转换一个念头,说:“我怜愍他,我怜愍他。”日子就很好过,对不对?
所以佛法就是一种转化的工程,身心转得过来就是佛,卡死了,那你就是~(凡夫),所以我们在修行一个重要的观念:不舍一个众生。还有一个重要的,也就是它会累积很多的善根、福德跟因缘。诸位,银行没有钱,你怎么出国啊,每一个人都想成佛,每一个人都想往生极乐世界,诸位,如果你想到国外去旅游,对不对?那你银行没有存一点钱,少许的钱,有钱买机票吗?没有啊,没有钱买机票。所以,修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就是银行里面存一点钱,要用就有,这样听得懂吗?“喔,师父,这样比喻很好,如果说到银行,我就比较熟一点啦,这个比较直截了当的。”银行没有钱,坐什么飞机咧!喔,那这样体会就比较深一点,讲那个深的道理,听不懂,用银行存款啊,银行我有存款,我随时飞机到美国去走一走啊,对不对?拉斯维加斯或者是…或者到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去走一走,因为有钱嘛,我现在信、愿、行具足,我随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了,简单讲你就是银行要存一点钱,这个钱就代表功德、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所以平常一律不可以跟众生结恶缘,一定要结善缘,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那就每天在银行里面存一点、存一点、存一点…时间到,要用就有,哇!这个比喻可好了。以是”之“故,菩萨一阐提”者,为教化成熟众生而不失时,故“不”毕竟入于“般涅槃”。
【诠论】此节中,佛虽答说菩萨一阐提,为度众生,毕竟不入般涅槃,同时也提到如来亦复如是,虽示现有般涅槃相,而实如来之无量大悲,未尝舍于一切众生,时常护念加持一切众生,令生善去恶,至涅槃道,以法身周遍圆满,圆明寂照,故能如是不可思议。这也说明了,涅槃、生死,只对众生而言,以众生不离诸相故。对于如来与已证法性生身之大菩萨而言,则已无生死,亦无涅槃,一切对待销亡,也就是生死是对涅槃讲的,有涅槃是对生死讲的,在绝对的真如一切对待销亡。离一切诸相,没有能所相,没有对立相。是故生死永亡,涅槃永住,故不更涅槃,是故亦无涅槃与不涅槃。
经文:【“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。云何三自性?谓妄想自性、缘起自性、成自性。大慧,妄想自性从相生。”】
说: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当善~“善”就是当善了知,了悟觉知,只要求无上佛道的菩萨摩诃萨,都应当善于了悟和觉知三自性,云何三自性?谓妄想自性、缘起自性、成自性,诸位,如果把理事圆融,就应当这样念:妄想自性“空无自性”,缘起自性“空无自性”,成自性“空无自性”。诸位,妄想自性在事相里面来讨论,有这个东西,底下补一个“空无自性”,妄想计自性,其实是空无自性,这个“空无自性”就是第一义谛大空,那么意思就是妄想自性本来就空,其实就是理上所讲的真如的第一义谛。缘起自性空无自性,当下就是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真如心性,成自性,圆成自性,是为什么叫圆成自性,因为是对前面两个讲的,妄想自性和缘起自性,统统~怎么样?放得下,叫做圆成实自性。这是第一义谛真如的心,所以,圆成自性其实是空无自性,因为空无自性才有办法转化变成究竟,所以后面补一个“空无自性”,最主要的就是,妄想自性其实就是第一义谛,当体即空,圆成实自性当体即空,就是第一义谛大空,圆成实自性空无自性,其实就是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真如自性,意思就是真如自性统统回归当下,三性统统是真如自性所显的第一义谛真如,只是因为众生迷惑了、颠倒了,所以他产生了妄想自性、缘起自性、圆成自性。
说:大慧,妄想自性从相生,相生就是缘起相、缘起假相而生,就是贪着、执着于缘起的假相,就会有妄想自性。所以这个妄想,其实就是依他起的,空无自性的,是依于无量劫来内心的妄想,同时习气跟种子莫名其妙地去攀缘,着境以为实。相生就是境,就是缘起,缘起相而生,所以妄想自性,是因为不了解缘起自性本来就是空性,而误以为是真实的相,因此拼了老命也要把它执着,所以我们生生世世随业而转。祖师大德有一句话,你一定要背起来,这句话就是说:如果一个人抱着恶业而死去,就像一个人用绳子,就像一个人身上绑着一颗很大、很重的石头,掉进去大海里面,你永远没有浮上海面的机会,你千万不要抱着恶业而死亡,一定要提早修学佛道,一定要提早修行自己,一定要提早升华自己,你什么时候要死,你不知道,无量劫来造的恶业已经很严重了,不能再造恶业,一定要赶快停止,所以你抱着恶业死亡,就等于你身体绑着一块大石头沉到大海,你绝对浮不起来的,我们千万不可以让我们的法身慧命浮不起来。
所以在座诸位啊,学佛就是在转化的工程里面,要肯舍、肯布施、肯牺牲,像师父就学得很聪明,我知道,我这个身心迟早要死亡,迟早要变成一堆臭骨头,所以师父学得很聪明,有,就能够~万法就尽量舍啊,是不是?既然一切法无我,也没有东西我可以带的走的,所以,我很聪明啊,每天都在做转化的工程,将来要坐极乐世界的大莲花,何以执着这个区区的色身呢?何以执着这区区的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呢?
【注释】“妄想自性”:即遍计所执性。妄想又称妄计。“缘起自性”:即(就是)依他起性。依他就是条件,只要A+B+C+D种种条件构成的,统统叫做依他起性,这个“他”就是条件,依条件而起的叫做缘起自性。“成自性”:即(就是)圆成实性。即(也就是)真如第一义谛心。“妄想自性从相生”:“相”,是缘起相。谓妄想自性为从缘起相而生。此即心由境有。以心取著种种缘起之相,故(所以)起种种妄想。这一句话就是代表,一切众生要远离痛苦是绝对不可能的,除非他见缘起即见道,见道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。为什么《阿含经》要这么样讲,以心取着种种缘起之相,缘起法其实是不可得,见缘起法空性法,见缘起即见道,见道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,一层一层的契入,你不能见到缘起法的空性,那你就没有道可言,也没有法可言了。对不对?所以起种种的妄想,一切众生要离开痛苦根本就不可能。他因为见缘起,见缘起即见法,他有见到诸法、缘起法是空性吗?没有。依他起性、妄想自性,有依他起吗?也不了解内心的妄想自性,莫名其妙地产生妄想,莫名其妙产生了犹豫,莫名其妙产生了一种执着,死执不放,所以,于心取着种种缘起的假相,故起种种的妄想。所以说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,你就一定会死在缘起的假相。什么叫做死在缘起的假相,就是那种东西其实不存在的,硬是说它有,那也没办法了。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当善”了知“三”种“自性。云何”为“三”种“自性?谓”自心“妄想自性、缘起自性”及圆“成自性。大慧”自心“妄想自性”为“从”缘起“相”而“生”。
366页。【大慧白佛言:“世尊,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?”佛告大慧:“缘起自性事相相,行显现事相相。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,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,谓名相计著相,及事相计著相。名相计著相者,谓内外法计著。事相计著相者,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,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。若依若缘生,是名缘起。”】
大慧白佛言,世尊,云何?什么叫做妄想自性?从相,“相”就是缘起假相而生,妄想自性怎么来的?就是从执着缘起的假相而生,这一句话这样一看就是一目了然,为什么叫你要听经闻法,这样经过师父的消文释义以后,哇!那个理路就非常地清楚。妄想自性怎么来的?我们这个妄想怎么来的咧?妄想自性就是对生命的真相不了解,也就是迷惑于缘起的假相而生的。佛告大慧,缘起自性事相相。缘起自性是怎么样?“事相相”就是种种的事相,一件又一件事情产生,缘起自性,为什么讲自性呢?因为就是在事相上讨论,不是在第一义谛讨论,在事相上讨论,姑且给它有一个自性,有可讨论叫做自性嘛!要不然怎么讨论呢?万法空无自性就是等同毕竟空,空就没有语言、文字,没有心缘相,怎么讨论?所以缘起自性,有这样子的法,这样子的所发生的种种事相。
“行”就是指心,这个心行就会产生种种的横生计着,更多更多的事相,那叫做“行显”。万相由心而显,所以这个“行”就是指心,万相由心而显,你所有的造作都不能离开这个心,所以这个“行”就指心,“显”,就更加地执着得更厉害,“现”,现出更多的妄想、执着,事相相,“事相相”就是更多的事相。由缘起外在的种种事相,又引发更多的妄想,横生计着更多的事相,执着更多的事情,所以众生都活在更多的妄想里面。每天这个妄想是断不了的,除不掉的,就像鬼魅一样。说:妄想就像鬼魅一样跟着一个人,就像人的影子一样,业力、妄想就像人的影子一样,你走到哪里,他就跟着到哪里。所以只有佛法,能够解决生命的问题,所以有一句话很重要的,有功夫就无懦夫,你没有般若的功夫,就会变成懦夫,你有功夫,你有般若的功夫,就无懦夫,就是一个强者。有功夫就无懦夫,没有功夫,没有般若的功夫,你就是一个懦夫。世界上最强的人,是有大般若智慧的人,不是身体搞的很强壮的人,身体几百磅啊,一拳打出去多少,那个是身体的体力啊,不一样的。
计着,有二种妄想自性,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。哪两种妄想自性呢?一、对名相的一种横生执着,名、还有相,产生种种的执着,以及事相计着妄想。好,把笔放下来,这个不困难的,不困难的。名相妄想计着执着,注意看喔,注意看,我一下子就让你很清楚地了解,譬如说,这一张(师父拿起一张纸做比喻),这一张如果是美金啊,美金,说一百块不够震撼,说一张支票,一百万的支票,One million us dollars, million 就是一百万,这折合台币三千多万,这一张一百万美金支票。喔,看了,三千多万!这是相。诸位,金钱这个相,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钱,日币啊,也是钱,美金、马克、法郎、或者是台币、人民币、欧元…这钱,这个钱的观念在,钱、钱、钱、钱……三千万摆在这边,钱的观念。相,这相产生一个名字,名字,加一个名字叫做钱,おかね(日语:钱),钱,再来,哇!这三千多万怎么花呢?是不是啊?如果我中了大乐透,应该怎么来安排呢?妄想开始一直出来、一直出来…还没有中乐透的时候,两个夫妻就开始吵架,万一我得到了这三千多万,两个夫妻…都是妄想啊。钱,以前的人没有钱的观念啊,以前是以物易物啊,现在为了商业的方便,钱!然后就开始,钱!相!给它一个名词叫做钱,然后放在脑子里面妄想。佛陀说,应当冷静一下,这个钱空无自性,喔,正智,有了正确的知识了,心保持最后如如,这个就是修行的转化工程,过程啊,就是这样子,所以这个执着不困难,不困难解答啊。
说:名相计着相者,其实就是由假相又安排了一个名词,这个名词就产生种种的妄想的计着,计着,对不对?再来就是我们有观照的功夫,有正智,最后达到如如,内如、还有外如。接下来叫做事相计着,就是每天发生的事,也就是人生跟宇宙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,事相计着相,事相的计着相,没有一样、一件事情不执着。说名相计着相者,什么叫做名相计着相的。谓内五蕴身,外的六尘法计着,简单讲,名相计着相就是有能所的意思,内五根身,缘外面的六尘,这种计着,叫做名相计着,什么叫做事相计着相的呢?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,注意,“内外自共相”什么意思?“内”就是五蕴根身正报,“外”就是共业所感的共相啊,这句的意思就是人生跟宇宙种种的发生的事,不管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,发生的事情,都计着确实有这件事情,认为确实有这件事情,事实上是没有这件事情,因此,什么都执着就会迷惑了我们的生命,是名两种妄想自性相。一种是名相计着相,一种是事相计着相。若依若缘,若从所依而生,或者是若从所缘而生,所依靠的条件而生,或者从因缘而生的,是名缘起性,缘起性就是万法都是假相,没有一样东西它是永恒性,也正因为缘起空无自性,它才能够转化,才能够转凡成圣,转烦恼成菩提,才能够转化,要是有其自性就没办法转化了。所以,缘起自性,其实是空无自性。空无自性有什么好处呢?它就万法都可以转,能够大用。要是万法有其自性,那就锁死了,就锁死了。
整句的意思:师父把它贯串起来,说:大慧白佛言:世尊!云何妄想自性是从相生,是因为执着于缘起的假相,而生起种种的妄想。佛告大慧:缘起自性种种的事相,外在的事相又产生了内心里面种种的行,横生种种的执着,更生出更多的妄想,计着有两种妄想自性,如来应供等正觉之建立,A、谓名相计着相,B、事相计着相。两种。先讲A、名相计着相,什么叫做名相计着相呢?每天时时刻刻都执着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的五蕴身,还有执着外面的六尘法,没有一时一刻让它修歇。所以一切众生都随业而六道轮回,轮回,六道轮回。没有积累一点点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都没有累积。接下来,事相计着相者,谓即彼如是内根身,外的器界自共相计(着),“自”就是别业,“共相”就是共业,所感的这个世间,确实有这些事情,而实在是空无自性,实在是没有这件事情。是名两种妄想自性,一切法如果是从条件所依而生,或者是从缘起而生,统统叫做缘起空无自性,统统叫做缘起性。
【注释】“缘起自性事相相,行显现事相相”:“事相相”,即(就是)事相的复数,等于是说种种事相。第一句之义为:彼妄想自性者,由于依附缘起自性所生之种种事相。“行”,是心行。第二句之义为:再经由心行,而繁衍显现出更多的种种事相,而于此种种事相上横生计著。“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”:对事相之计著,会有二种妄想自性产生。“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”:此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所建立之法要。为什么叫做法要?就是要让你觉悟的,最简要的。“如来应供等正觉”为佛十号之前面三个。“如来”,乘真如之理而来。“真”就是真心,“如”就是如如,真心是如如的,每一分、每一秒都活在究竟解脱的般若智慧里面,叫做真如。“应供”,为一切天人所应供养,天人如果能够供养佛,那么这个功德就无量,功德就无量。以如来成就一切十号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法等法身功德,能作世间之大福田,供养之即得无量福,故应供养。“等正觉”,即正等正觉,又称正遍知觉,“正遍”正确而且周遍一切无所不知,了知万法皆如幻,叫做正遍知觉。以佛智无有障碍,三世十方,无不遍知遍觉。
“名相计著相,及事相计著相”: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二种妄想自性。哪两种妄想自性呢?叫做“名相计著相,妄想自性者,谓内外法计著”:“内外法”,即(就是)内法与外法。内法指五蕴根身,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外法指六尘等诸法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此句谓(意思是说):名相计著是于内五蕴根身以及外六尘诸法上,诸位啊,翻译成“五蕴”这个是根据原始佛教,这个才比较正确的,翻译成“五阴”是也可以,不过那个语意比较不符合佛的本意,佛的本意是说,这个五蕴,照见五蕴皆空,这个翻译是正确的,“蕴”就是集于众五种聚合,这个五蕴身,那么五阴,五阴会覆盖真如本性,所以“阴”就像这个浮云、阴天会遮盖太阳,这个涵义比较不符合佛意,所以真正的译本要“五蕴”这个字才对,这个是符合佛意的,照见五蕴皆空,“蕴”就是众多,所以这个五蕴根身以及外六尘诸法上,起种种计著,计其有无、一异、俱不俱等名相,“俱”就是亦有亦无,亦一亦异,“不惧”就是非有非无,非一非异,“不惧”就是非,“俱”就是亦,亦有亦无,亦一亦异,等名相,所以故称名相计著。换言之,即是于内外诸法起四句之妄想计著,或是身见、边见、戒见、见见、邪见等五见,乃至六十二见,皆是名相计著。不是计着有就是计着无,要不然就计着亦有亦无,要不然就执着非有非无。
“事相计著相者,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”:“自共相”,即(也就是)自相与共相。妄计五蕴各有实自相,而且皆不相同,称为五蕴之自相;五蕴虽自相皆不相同,然和合为一体成为人的时候,五蕴便成一相,所以称为共相。于外器世间法上,妄计四大之坚湿暖动为其实自相,且各不相同,称为四大之自相;四大和合生万物,称为共相。内五蕴、外四大六尘诸法,皆为事,于此等内外事起自相、共相实有之计著,称为事相计著。“若依若缘生,是名缘起”:“依”,就是所依。“缘”,就是所缘。“缘起”,就是缘起性。谓若从所依而生,或从所缘而生者,都叫缘起性。以缘起性必须要有所依,“依”就是依于条件啊,缘起性必要有所依,依所有条件具足才称为缘起,或者是有所缘,方能生起。有所能缘跟所缘,才能产生这个缘起法。若不需依或者是缘便能生起的,就不叫缘起。
【义贯】“大慧白佛言:“世尊,云何”自心之“妄想自性”为“从”缘起“相”而“生””起?“佛告大慧”:彼妄想自性者,由于依附“缘起自性”所生之种种事相(“事相相”),再经由心“行”而繁衍“显现”更多的种种事相就是(“事相相”),而于中横生种种计著。而对此等事相之“计著”会产生“有二种妄想自性”,这两种妄想自性就是包括一切的妄想的意思,不是只有两种产生。此为“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”之无上法要。此二种妄想自性者,“谓名相计著相,及事相计著相。名相计著相者,谓”于“内”五蕴根身、与“外”六尘诸“法”上“计著”其有无、断常、一异、俱,就是亦有亦无,不惧,就是非有非无等名相,俱不俱等名相。“事相计著相者,谓即”于“彼如是内”根身、“外”器界,这个不困难,内根身,其实就是人生观,外器界,其实就是整个宇宙观,我们一切不外乎人生跟宇宙嘛!诸法当中,起种种对其“自”相与“共相”为实有之“计著,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”。总而言之,“若”法从所“依”,或者是(“若”)从所“缘”而“生”起者,便称作“缘起”性。”(而妄想是从所依的内、外诸法之计著生起,所以妄想是从缘起性而生。)
【诠论】此段经文不容易懂,兹再表述如下:为何妄想是从缘起性而生的呢?其实这句话很容易了解的,缘~你妄想怎么来的?就是执着不实在的缘起法,而不知道缘起法当下就是空性,所以你看啊,我们去参访广钦老和尚的时候,人家~我去看他的房间,里面只有一个藤椅,广钦老和尚房间只有一个藤椅,里面一本书都没有,里面什么统统没有,房子统统空,你过年去顶礼广钦老和尚,他笑一笑,中秋节去顶礼老和尚,好像若有若无,端午节去顶礼老和尚,他也若有若无,人家已经证得空性了,不用过这种什么农历年啊、端午节、中秋节,人家坐一个椅子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活在这个世间如此地洒脱,那我们是读书人啦,没有广钦老和尚那种定力。师父是读书人,那么也想要说精通三藏、悟明心性,来推广正法,它是靠苦行、德行来度人的,那师父呢,就靠了少许的知识、才干、读书啊,然后经教上通了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经教,供养一下啊,供养。我们的心性就像银行,总是要存一点钱嘛,不存~心性如果不具足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那以后将来怎么办呢?银行都没钱了,怎么花呢?所以要具足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
所以师父有这样善的愿,希望让整个正法传遍全世界,然后看看有没有这个能力、能耐,来提升整个佛教的素质跟水平。这个就是师父一辈子的愿力啦!那么,也快达成了。哇!最近那个E-mail写过来,真是~重复地一直感谢,感恩师父,感谢师父,包括那个黑道的也写信,也说,哇!被师父改变了。或者是高层的领导者,或者是一些大学教授,尤其是最近北大一直写信来,北京大学,他一直写信来,那么有好几封不同的北大的学生写信来,那么我们也很感动这些知识份子,终于慢慢地来改变了,毕竟是一流的学府嘛,也不容易,不容易。因为:依缘起自性产生心行→依心行产两种妄想:⑴第一种妄想:名相计著——计著内外法之名相有无一异等。⑵第二种妄想:事相计著——计著内外法之自相、同相。生计著→由计著产生两种妄想。
所以说妄想自性是从缘起自性产生的。这句话最重要的,就是不达万法空性,就执着妄想就产生,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,如果你了悟了万法空性的话,那就没有这些妄想、颠倒、执着了,所以有时候这女性你也不用~嫁到不好的老公,也不用太伤心,因为那个~对不对?那不是~万法,他不是在因缘生的这个婚姻法的东西,这总是有一天会离开的,会离开的,所以说,老公不一定能够我们靠得住,但是我们的自觉圣智是绝对可靠的,佛教导我们每一个人要自我觉悟、自我觉醒,要独立自主啊,自依止、法依止,莫异依止,所以只要我们自己有能力站得起来,所以这个~因为女孩子,女人啊,无才便是德,现在不可以的,老公不一定可以可靠的,女人不但要有才、要有德,对不对?那个“才”,才干的才,还要身上留一点钱,这样靠自己啊,靠自己,为什么?因为我们本自的觉性,有时候靠别人没办法,再说,很多人,女性都委曲求全,委曲求全,不管老公在外面表现得多么的坏,多么的坏,她很传统的,接受下来,都是很传统的,很传统的。
我的意思不是叫你回去马上要离婚,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说你可以活得更解脱。对不对?老公,你就观想一下,那是非洲那一头公狮嘛,只是负责传宗接代而已嘛!那其他也没有什么,当然有的老公是很好的,很照顾这个家庭的。所以这个世间总是不公平,老公太好的时候,两个人感情腻在一起,就是老死~没有办法分开,到临命终,她还是会挂碍。老公太坏的时候,自己独立抚养孩子,也其实是很辛苦的,也是非常辛苦的。但哪一种比较好,那就很难讲了,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。所以说,如果你站在一个自觉圣智、修学佛道来讲,老公最好赚钱给我花,我来学佛,那这个就是最好的。对不对?我来布施啊、做功德,这个是好老公。对不对?所以,万法其实是空性的,这就教导大家,什么事情要看得开,妄想就会少一点,因为缘起性就是空性,没有实在的东西,没有实在的。
【云何成自性?谓离名相事相妄想。圣智所得,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,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。】
什么叫做圆成实自性呢?意思就是要离名相的妄想,诸位,因为它的字太少了,看不太了解,离名相后面补个“妄想”就看得懂,还要离,再加上一个“离”,事相妄想,离名相事相妄想,就是离名相妄想,还要离事相妄想,要离这两种妄想。圣智所证得,圣人的智慧所证得,以及如来自觉圣智所趣,“趣”就是趣向第一义谛,趣~所有的整部《楞伽经》,自觉圣智“趣”,就是趣向第一义谛,整部《楞伽经》就是趣向第一义谛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《楞严经》讲什么?《楞严经》讲首楞严大定、舍识用根,哇!好耶!你背了这几个字,背起来了。全部《楞伽经》,整部《楞伽经》讲什么?讲自觉圣智趣向第一义谛,这样你会不会背啊?你背一次,我听听看。整部《楞伽经》讲什么?是讲自觉圣智趣向第一义谛。我说,你这背起来的时候,人家会给你比大拇指的,接下来你就千万不要接受别人再继续问下去,到这里就好了,因为就只会到这里,背起来。是不是?《楞伽经》讲什么?自觉圣智趣向第一义谛。你就知道整部《楞伽经》在讲些什么。所行的,所行是什么?内证的真如法身境界,《楞伽经》整部讲的,统统是法身,真如法身的境界,因为它是针对十地菩萨讲的,是所行内证真如法身的境界,所以说,三自性与五法,统统要会归一心,是名圆成实自性,如来藏心就是五法当中的如如,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如如,内如外如,内妄想空,外万法空,就是这样子。
那么什么是佛法?就一句话,一言以蔽之,无法不空,没有一法不是绝对。每一法都是绝对的空,没有能所,不是比较,所以,真正的第一义谛是不能去观空的,那一件事情本来就空,你还加一个观,这个还是妄想,后面,佛有讲到,这个统统叫做“妄想自性”,只要你没有办法离开能观、所观,统统是妄想自性,后面都讲得很清楚了。整句的意思:师父把它贯穿起来,说什么叫做圆成实自性,谓圆成实自性者,是离于名相妄想,同时也离于事相妄想,圣智所证得的,以及如来自觉圣智所趣向的第一义谛,所行的内证真如的法身境界,无论是三自性与五法,统统会归一心,是名圆成实自性,这个就是如来藏性,也就是五法当中所讲的如如。所以,你有功夫,就无懦夫,就是这样,学佛就是要自己要有~自己生命做得了主,为什么佛法能救无量无边的众生,有的很多活得快去自杀了,看到,咦!我也是佛啊!我也是佛啊!我也可以活得这么洒脱跟自在啊!对,你就是佛嘛,所以千万不要去自杀,自杀在戒律里面讲,罪很重的,因为你是佛啊,对不对?说我自杀,自杀,这个八识田中里面,那个轮回的果报是很重的。
所以,学佛的人再苦还是要活下来啊,把它转化,我们这个身心本来就五蕴皆空,不清净的色身。对不对?好,我把它转化起来,变成一个品德高尚肯牺牲,肯奉献,一切法无我,那一切的亏,我都愿意吃,因为一切法无我嘛!吃亏,也因为无我了,吃什么亏呢。是不是?也没有什么,生命,它是一种观念嘛,有一次啊,我去某一个地方上课,掉了一万块,掉了钱,那人家说:“哎呀!师父你掉了一万块。”我说:“我没有掉,没有掉。”“你明明一万块被偷走了,为什么你没掉?”“放在他身上他花啊、他用啊,放在我身上我来花,我来印经典,他花跟我花,他也是会花完啊,我也会花啊。”他说:“师父你那么洒脱。”我说:“被人偷走了,要不然你要怎样?”就被人家偷走了,不然你怎么办?当然日子要快乐一点嘛!不然要怎么办呢?总不能为了那一万块得到忧郁啊…怎么样子,是不是啊?还不能口出恶言,八识田中还要清净的种子,说:哎呀,偷拿一万块没有损失啦。他拿去了,他花嘛。我放在我这里,就我花。统统是花嘛!是不是?转一个念头啊,日子就很好过了嘛,就解脱了嘛!是不是?解脱在一念之间,看你怎么观照它。
【注释】“离名相事相妄想”:离于名相妄想及事相妄想。也就是离于有无、断常、一异、俱不俱等名相之妄想,及自相(计法为有无自性)、共相(计法为和合一相)等一切妄想。若离一切妄想,即是圆成实性。所谓离妄即真,是也。“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”:此即三自性与五法会归一心。因为圆成实性是三自性之一,如来藏即(就是)五法之如如。三自性实与五法同,只是开合之异而已,开之则为五法,合之则成三自性。且五法之相、名,即(也就是)三自性之缘起自性;五法之妄想亦即(也就是)三自性之妄想自性;五法之正智、如如即(就是)三自性之圆成自性。
【义贯】“云何”为圆“成自性?谓离”于“名相”与“事相”之一切“妄想”分别。此为“圣智所”证“得,及”如来“自觉圣智趣”第一义谛“所行”之真如法身“境界,是”则“名”为圆“成自性”所成之“如来藏心”。【诠论】所谓圆成,是因了遍计及依他体性本空,而成圆成实性。因为身心、器界本无名相,原来只是一处心妙真如性,但依妄想分别,而名相繁兴,执著横起。如依自觉圣智所行,则法法本自圆成,心心玄妙,唯是一如来藏心。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“名相觉想,自性二相;正智如如,是则成相。”】一、是名,二、是相,三、觉,这个是妄觉之想,就是妄想的意思。名,加上第二个就是相,在相安排一个名字,就产生妄想,就是名、相、觉想。就是这个意思。“觉”就是妄觉之想,就是妄想的意思。自性就是三自性,那么名、相、还有妄想,这是三自性里面的二种相,就是缘起自性,还有妄想自性。那么正智与如如是则成相,是则成相就是三自性里面的,“成”就是圆成实相。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名相妄想是三自性里面的二相,就是缘起自性、妄想自性,那么正智与如如,是三自性当中的圆成实相。
【注释】“名相觉想”:“觉想”,即(就是)妄想。此即(也就是)五法当中之(的)名、相、妄想三者。“自性二相”:“自性”,即(就是)三自性;“二相”,即(就是)缘起自性与妄想自性。此谓前句中,五法之名、相、妄想,亦即(也就)是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与妄想自性二相。“正智如如;是则成相”:而五法中之正智与如如,则是三自性当中之圆成实相。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”:“五法中之“名、相”与妄“觉”之“想”,即(也就)是三“自性”中之缘起自性与妄想自性“二相”;而五法中之“正智”与“如如”,“是则”为三自性中之圆“成”实“相”。”诸位,这个正智与如如的意思,正智是用,如如就是体,依体起用,摄用归体,那么体用一如,如如就是真如之体,正智就是如如之妙用。
【诠论】此偈颂三性不离五法,五法亦(也)不离三性,盖二者本自一源,只是开合之异而已。我们前面《楞伽经》开宗明义,《楞伽经》讲什么呢?五法、三自性,八识什么?二无我。开宗明义就是这样讲了,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。现在就是一直、一直进入状况。(未完)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楞伽经51: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,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
楞伽经52:什么都往好处去想,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
楞伽经53: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,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
楞伽经54:刻薄的语言是很损德行跟福报的,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
楞伽经55:要离于群聚,离于习俗,离于睡眠,远离外道的经论、言说
楞伽经56: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,要依靠念佛、持咒或诵经来薰习
楞伽经57:证量的解脱境界它只有结果没有如果,有如果的话就表示他没有开悟
楞伽经59:需知环境有多么的重要,遇染则显现染相,遇净缘则显现净相
楞伽经60:当你卡在观念碰到争执不休的时候一定要各退一步,把最困难的事情交给时间
楞伽经61:人是可以顿悟顿证的,问题是习气还在,因此断种子习气叫做修行
楞伽经62:由分裂的无明就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多重人格,人的情绪常常变来变去
楞伽经64:如来并没有离开我们,尽虚空界法界尽是佛,其中只有一个小人就是我
楞伽经65:人活着就是一种记忆的影像,是一种生生灭灭观念的取代,人是死在观念里
楞伽经66:什么相都是你心所引起的,要重视你的动念,要动善的智慧的念
楞伽经67:根器真的不能勉强,每一个人生生世世所培养出来的根器不一样
楞伽经68:我们要做一个好的杀手,专杀内在的无明,专杀内在的烦恼